一、竞赛规程
(一)竞赛名称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
(二)竞赛目的与意义
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拓
宽科学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生命科学学科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和《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杂志共同倡议下,由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委员会设立了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竞赛分为科学探究类和创新创业类两个赛道,每年举办一届。
(三)参赛对象与要求
1、参赛对象:渤海大学全日制非成人教育在校本、专科生
2、参赛团队:每支参赛团队由 1~2 名指导老师和不超过 5 名学生组成,每位老师当届指导的参赛团队数最多不能超过三支,且作为第一指导老师的最多两支。每位学生当届只可参加一支团队,在校期间可以参赛两次(不限排序),可以跨学院组队。
3、所有参赛者均须以所在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参赛。
(四)竞赛内容
围绕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鼓励跨学科领域
,开展自主性设计实验或野外调查工作,寻找解决生命科学问题的有效方法。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与生命科学领域有关的调查、监测、检验、检疫、诊断、分析、预防和控制的基本实验技术与方法。各参赛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设计,开展实验研究或野外调查,记录实验或调查过程,获得实验或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形成作品,撰写论文。
(五)竞赛时间及报名方式
竞赛时间:
报名时间:2025 年 8 月 16 日-2026 年 1 月 15 日。
研究综述和实验设计上传截止时间:2026 年 1 月 31 日
报名费缴纳、缴费凭证上传截止:2026 年 3 月 31 日
实验记录、论文、查重报告、参赛承诺书上传截止,团队成员、指导老师加入截止时间:2026 年 5 月 31 日
网络评审和省赛:2026 年 6 月-2026 年 7 月
入围团队参加全国决赛:2026 年 7 月下旬
截止时间均为当天 24 点。
报名方式:
参赛者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https://culsc.cn)和学校系统(http://cxcygl.bhu.edu.cn/)同时报名。
两平台信息必须保持一致,上传报名所有参赛者均须以所在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参赛。
注意:校赛、省赛、国赛,中途不可随意更换队员和指导教师,否则后果自负!!
报名缴费说明:
本届竞赛决赛由河南师范大学承办,竞赛委员会授权河南蒜瓣儿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代收参赛报名费。各校参赛团队请在 2026 年 3 月 31 日前按以下账号缴纳报名费400 元/队。报名费一经缴纳,不予退还。
账户名:河南蒜瓣儿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账号: 466010100100187363
开户行: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分行营业部
以学校/学院为单位进行缴费,汇款时请备注“××学
校/××学院生命科学竞赛报名费”,团队单独缴费请备注“团队编号+生命科学竞赛报名费”。通过学校/学院统一缴费的团队可请学校管理员登录系统,统一勾选缴费状态并上传凭证。单独缴费的团队请于 2026 年 3 月 31 日前上传缴费凭证。缴费凭证可以是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转账 截图,银行柜台转账回单照片。
报名费统一使用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开具发票请扫码
填写信息,填写截止日期为 2026 年 5 月 31 日。缴费开票相关问题请优先邮件反馈(邮箱:hnssmkxjs@163.com),
如未解决可电话联系,联系人:蔺庆伟 18626867651,谢文婕 13783499002。
请各参赛团队详细阅读本说明并照此执行,竞赛委员会没有授权其他单位收费,谨防诈骗。
二、竞赛规则
(一)竞赛规则
1. 参赛条件: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本、专科生,参赛资格由所在 学校确认,报名时须为在校生。
2. 参赛团队:每支参赛团队由 1~2 名指导老师和不超过 5 名学生组成,每位老师 当届指导的参赛团队数最多不能超过三支,且作为第一指导老师的最多两支。每位学生当届只可参加一支团队,在校期间可以参赛两次(不限排序),可以跨学院跨学校组队,团队信息只体现一所学校。
3. 参赛内容:围绕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鼓励跨学科领域,开展自主性设计实验或野外调查工作,寻找解决生命科学问题的有效方法。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与生命科学领域有关的调查、监测、检验、检疫、诊断、分析、预防和控制的基本实验技术与方法。各参赛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设计,开展实验研究或野外调查,记录实验或调查过程,获得实验或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形成作品,撰写论文。
4. 学科分类:报名时根据参赛内容,选择参赛类别和研究方向。三个类别(科学研究类、野外实习类和英文类)分开进行网络评审。
5. 自主原创:强调学生选题的自主性和原创性,相同内容请勿重复参赛。
6. 项目信息:团队编号按报名顺序统一编号,项目名称、团队学生和指导老师在 2026 年 5 月 31 日前可增减、调整,网络评审开始后不再修改。
7. 项目时间:原则上要求参赛项目的实施发生在当届竞赛时间内,实验材料(如植物)受季节性影响的项目,可按研究实际开展日期如实填写实验记录。
8. 材料递交:研究综述和实验设计→实验记录→论文、论文查重报告、参赛承诺书。请按时提交研究综述和实验设计,否则无法继续提交后续材料。实验记录每天只 能上传一篇,标题不超过 50 字,完整实验过程、结果和分析等以附件上传,实验记录上传当天可以删除或修改,超时不能做任何操作。实验记录至少 1 篇,最 多 30 篇。实验记录附件模板、论文撰写模板、参赛承诺书请至竞赛官网(https://culsc.cn)“下载中心”获取。论文重复率不超过 20%。各项材料全部提交才能进入网络评审。请在 2026 年 3 月 31 日前上传缴费凭证,否则影响后续材料上传。所有上传材料格式均为 PDF。
9. 信息规避:研究综述、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和论文上传时均有信息泄露提醒框。网络评审时若发现材料中出现团队相关的姓名、学校、团队编号等信息,该项目总分做零分处理。
10. 网络评审:系统根据项目研究方向匹配 5 位网络评审专家,网络评审成绩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平均分。如果 3 个有效分值相差超过 10 分,将安排第 6 位专家评审,重新计算平均分。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均为加入状态,研究综述、实验设计、实验记录、论文、论文查重报告、参赛承诺书均提交,同时满足以上条件才能进入网络评审环节。
11. 成绩查询:网络评审结束后,各团队可以登陆“科学探究类”系统查询网络评审成绩,竞赛委员会不受理分数查询、重新打分等诉求。
12. 内部查重:竞赛平台以往届参赛论文为数据库,建立了竞赛内部查重系统,本届参赛项目如存在重复率过高且经人工复核后确认结果重复使用的情况,将被取消网络评审成绩。
13. 省赛要求:省赛决赛中网络评审成绩占50%。原则上同一二级学院被推荐为国赛决赛的团队数不超过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总推荐团队数的 15%。各省赛竞赛委员会须公开省赛规则,省赛结果须在省赛主页公示和公布。
14. 决赛团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网络评审成绩组织省赛决赛确定参加国 赛决赛的项目,没有省赛的地区可根据网络评审成绩排名推荐参加国赛决赛的项目,国赛决赛角逐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赛道一、二等奖。各省(自 治区、直辖市)进入国赛决赛的团队数量原则上为有效参赛团队数量的 6.5%。
15. 奖项设置:一等奖 2.5%,二等奖 4%,三等奖 12%,优秀组织奖等单项奖。优秀指导老师奖采取申报制度,具体要求和流程另行通知。
16. 证书信息:网络评审开始后,项目名称、所在学校、指导老师和团队学生等信息不能更改,竞赛委员会将按网络评审时的团队信息颁发电子获奖证书。
17. 监督机制:设监督委员会,经查实参赛内容违反竞赛规则的,将取消参赛资格并通报所在省赛委员会和学校。
18. 反馈渠道:如果在竞赛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请通过邮箱联系竞赛委员会秘书处。
(二)评审方式与评分标准
1、网评内容及标准
网络评审的总分为 100 分,包括立项报告 20 分、实验记录 50 分、论文 30 分。网络评审专家在评分过程中参照以下要求执行。
(1)立项报告(20 分)
研究综述(10 分):围绕参赛团队课题内容,阐述相应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要求内容切题、信息正确、写作规范(不需要英文摘要,参考文献中的中文文献不需要翻译),字数 3000~6000 字(参考文献不计算在内),参考文献限 1 页。
实验设计(10 分):应包括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实验方案、技术路线、研究进度及预期成果。要求实验设计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先进性。
(2)实验记录(50 分)
实验操作和过程要尊重事实,须认真严肃地在竞赛平台上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细节,上传实验过程和结果。实验记录题目须概括实验内容。所有图表结论等须有产生过程。实验过程中出现失误或失败的,只要分析清楚,不影响得分。评审重在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评价,如实验自主性与工作量、实验技术、过程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的真实性和学生的收获等。
(3)论文(30 分)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形成论文,按照竞赛官方网站提供的论文模板撰写,包括中英文标题、中文摘要、正文图表,不需要英文摘要。论文内容要与实验记录符合。论文正文不超过 4 页,参考文献不超过 1 页。请勿在论文中添加附录、附图等内容。
2、扣分标准
(1)信息泄露总分零分处理:研究综述、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和论文中均不能出现学校名称、团队编号、学生及指导老师姓名、正面照片等信息,违反此规定,网络评审总分作零分处理。
(2)专业不符总分零分处理:项目内容与生命科学毫不相关的,网络评审总分作零分处理。
(3)论文版面超出规定要扣分:总页数不超过 5 页,其中正文不超过 4 页,包括中英文标题、中文摘要、正文和图表,参考文献不超过 1 页。多 1 页总分扣 3 分,多 2 页总分扣 6 分,以此类推。
(4)实验记录未及时上传:实验记录上传时间和实际发生时间偏差大(受季节性影响的实验材料除外)的,根据偏差程度,总分扣 1~5 分。实验记录在截止日期前集中上传的,视具体情况,总分扣 1~5 分。
(5)论文内容与实验记录不符:根据不符程度,总分扣 5~20 分。
(6)结论没有形成过程:实验记录和论文中的图表结论等没有数据和形成过程的,视具体情况,总分扣 5~20分。
三、其他
(一)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1.联系人:仪淑敏老师 杨舒伊老师
2.联系电话:15941679202 0416-3400261
3.联系地址:
松山校区创新创业学院师范生技能训练中心 203 室
4.为方便后续沟通交流,请参赛团队务必加入校赛联络群 并关注通知(QQ 群 1028622549 入群申请及备注须为学院首字-姓名)请按要求加群并关注群内后续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