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二、承办单位
创新方法研究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 术厅、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黑龙江省科学技 术情报研究院、黑龙江省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哈尔滨工程大学
三、大赛目的
(一)激发大学生创新力量
通过开展竞赛活动,吸引、鼓励大学生掌握创新方法,释放新质生产力,以赛促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力量,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提升大学生创新方法应用能力
通过开展竞赛活动,鼓励大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对创新过程的深刻理解,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应用。
(三)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通过开展竞赛活动,吸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关注大学生的科技成果,为大学生整合各类科技创新服务,保护知识产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四、参赛要求
(一)参赛对象
学生组: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读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5年以内(2021年3月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
教师组:在全日制普通高校讲授创新方法课程(涵盖TRIZ、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各类创新方法)以及应用创新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等相关活动的教师。
(二)作品分类
学生组:发明制作类、工艺改进类、创新设计类、生活创意类、创业类及高职高专类。
教师组:推广及应用类。
(三)申报要求
各省(市、自治区)可通过省级赛进行初步遴选,获省级赛二等奖(含二等奖)以上作品,可直接晋级国赛初赛,获发明制作类前三名及其他类组别第一名的作品可直接晋级国赛决赛。未举办省级赛地区的高校可通过校赛进行初步遴选,校赛排名前20%可推荐至国赛初赛。
省级赛、校赛结束后需向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组委会提供比赛相关材料(比赛方案、通知、获奖名单、新闻报道、现场图片等)进行备案。
所有参赛作品(含直推作品)均须通过大赛申报系统进行网上申报。
五、参赛条件
(一)举办省级赛区域内高校报名要求
举办省级赛的区域由省级协调员统一上报本区域内高校的参赛作品,大赛组委会不再单独接收该区域内高校的任何参赛作品。
(二)未举办省级赛区域内高校报名要求
1.报名要求
(1)发明制作类、工艺改进类、创新设计类和生活创意类
参赛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读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由学校有关负责部门统一组织推荐报名参赛,指定一名教师作为联络员,指导参赛人员填写申报材料,全校汇总后按大赛组委会要求报送。每个参赛团队,学生人数不超过5人,TRIZ指导教师1人,专业指导教师1人。所有参赛团队均需以所在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参赛,不接受个人报名参赛。
(2)创业类
参赛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读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5年以内(2021年3月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参赛作品需由团队所在高校进行统一推荐报名。创业类参赛作品团队需经过20学时以上的TRIZ理论培训。每个参赛团队,人数不超过5人,TRIZ指导教师1人,专业指导教师1人。
(3)教师组推广及应用类
参赛对象为在全日制普通高校讲授创新方法课程(涵盖TRIZ、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各类创新方法)以及应用创新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等相关活动的教师。由各高校联络员统一组织推荐报名参赛,指导参赛人员填写申报材料,全校汇总后按大赛组委会要求报送。开设创新方法课程的高校最多可推荐3名教师参赛,未开设创新方法课程的高校可推荐1名教师参赛,三年内已获奖的教师不具有申报资格。
2.作品要求
(1)发明制作类、工艺改进类、创新设计类和生活创意类
参赛作品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应构思巧妙,具有较强创新性、新颖性,原创性;参赛作品对促进本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有突出的作用,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参赛作品应具备一定的实用性,能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应用,有望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创业类
参赛团队应结合团队自身经营的项目或产品情况,运用TRIZ理论工具进行技术革新或发明创造;参赛作品应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参赛作品应能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应用,并具备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教师组推广及应用类
参赛教师应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开展过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并产生相关教学和科研成果(如论文、论著、专利、教改项目等)、教学PPT制作展示、案例应用于教学情况、创新方法教学改革项目的参与情况。同时参赛教师需指导过大学生应用创新方法开展创新活动。
3.提交要求
(1)学生组参赛作品
参赛作品应是参赛团队的原创作品;参赛团队将作品方案(包括:发明创意、原理图、原理、设计创新点等)、自主知识产权证明(如专利证书、受理通知等)、查新报告、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销售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技术开发合同、用户使用报告等材料作为作品申报书附件一同上报。
(2)教师组参赛作品
参赛作品需要提交创新方法授课时长证明、2学时授课教案、2学时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及科研成果证明材料(如论文、论著、专利、教改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情况、获奖情况及社会或经济效益等)。
4.高职高专类参赛作品
大赛将高职高专院校原发明制作类、工艺改进类、创新设计类、生活创意类和创业类统一更改为高职高专类,具体报名要求、作品要求与其他类别要求一致,需要单独填写作品申报书和汇总表。
六、奖项设置
学生组设置一等奖40个(其中金奖1个、银奖2个、铜奖3个)、二等奖120个、三等奖320个,其他奖项若干个。教师组推广及应用类设置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2个。
七、赛事安排
比赛时间为2025年5月-8月
(一)启动阶段(5月上旬-6月中旬)
1.准备工作 (5月上旬)
各省、市、区及未举办省级赛的区域内的高校开始进行参赛准备工作,确定省级协调员、校级联络员人选,并将大赛省级协调员/校级联络员信息表Excel 版于5月15日前发送至大赛指定邮箱hljtriz@163.com(邮件标题中须注明学校)。
2.作品申报(6月20日)
所有参赛作品(含直推作品)均须通过大赛申报系统进行网络申报,具体要求详见大赛申报系统操作指南。
(二)初评阶段(6月下旬)
大赛评委对通过大赛评审系统对参赛作品进行盲审,采用等级淘汰制评选出晋级决赛作品。
(三)作品展示阶段(7月上旬)
网上展示作品简介,进行成果转化推介。
(四)决赛阶段(8月底前)
晋级决赛前200项作品进行现场答辩,采用主审专家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作品及入围总决赛作品。
(五)总决赛阶段(8月底前)
获得决赛一等奖的发明制作类(3组)、工艺改进类、创新设计类、生活创意类等四类共12支参赛队伍(每组前2名)进入总决赛,通过现场答辩最终评选出金、银、铜奖。
(六)颁奖(待定)
获得大赛总决赛金、银、铜奖团队将受邀参加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现场颁奖。
八、知识产权保护
参赛作品的专利申请等权利原则上归属设计和制作人员;大赛组委会有选择参赛作品用于保存并展示的权利;参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或组织的知识产权,若出现侵犯他人或组织知识产权的行为,一切后果由参赛队和相关责任人负责。
七、成果转化及支持政策
大赛组委会对优秀的、应用性强的参赛作品,利用网站进行展示推介,在赛期内组织企业进行网上项目对接及洽谈转让等,对作品成果转化较好的参赛高校和选手进行宣传。
九、报名须知
所有参赛团队均需以所在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参赛,不接受 个人报名参赛。参赛队须在大赛申报系统上进行作品信息填报, 由本校联络员进行参赛者身份和作品信息审核,审核通过后视为 报名成功,申报网址及流程详见《申报系统操作指南》(附件3)。
每个参赛同学每人最多报名5支队伍,且只能作为一支队伍的负责人。
十 、联系方式
1.联系人李旭梅老师:15724443004
2.联系地址:松山校区创新创业学院师范生技能训练中
心203室
3.为方便后续沟通交流,请参赛团队务必加入校赛联络
群并关注通知(QQ群:691670637,入群申请及备注须为学
院首字-姓名),相关附件将会在群内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