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工程热化学技术创新与设计竞赛
实施方案
一、竞赛规程
(-) 竞赛名称
“双碳 ” 目标工程热化学技术创新与设计竞赛
(二) 竞赛的目的与意义
本竞赛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以竞赛为契机, 将创新教育贯穿工程热化学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工程热化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 实现我国“双碳 ” 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三) 参赛对象与要求
参赛对象:辽宁省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专科生、本科生 、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参赛者必须以小组形式参赛(本届参赛队伍将分研究生组和 本科生组,所组队伍中只要有研究生参加将分类为研究生组 , 研究生团队要求组长是研究生,且本科生不超过总人数的 一半),每组包括组长不超过7人,可聘请指导教师1-2名。
(四) 竞赛内容及方式
1.竞赛作品内容
作品以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的“双碳 ” 目标为主题,
通过针对各种热化学反应(如热分解、热裂解、热解、气化、
热重整、燃烧、热氧化、热还原、热合成、热熔盐、热溶剂)、 热化学分析及其应用的反应装备和工艺过程的原理方法、工程 设计、制造安装、检测监控、操作运行、以及预处理后处 理 等关联的创新,以强化和精准调控包括物质转化、材料/产品创制、热能生成、动能获取的热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发电、供热、钢铁、冶金、化工(如:炭黑、焦化、石化、电石、稀土、 硅、磷等)、建材、火炸药(制造与应用)、装备、发射、飞
行等各类基于热化学反应的工业过程的物质与能量消耗,减少工业“热化学反应 ”系统的碳排放,甚至“零排放 ”和“负碳 ” , 有效贡献绿色低碳发展。
2.竞赛作品性质
所申报参赛作品应是学生独立完成或在指导教师辅导下完 成的包括但不限于实物制作(含模型)、软件、设计、社会实 践调研报告等,需体现工程热化学领域新思想、新方法以及新 技术。
参赛队伍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并按要求准时提交 参赛作品,未按时提交者视为自动放弃比赛。 申报书模板可扫 宣传海报二维码或者在网站( https://icet.syuct.edu.cn) 通知内下载,作品申报采用无纸化形式。
(五)竞赛时间及报名方式
1.报名网址:在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共享平台
(https://cxcy.upln.cn/) 报名, “创新创业竞赛”板 块,搜索:2025年“双碳”目标工程热化学技术创新与设计竞赛; 校平台(https://cxcygl.bhu.edu.cn/m)必须两个平台同时报名
2.线上报名、提交作品:2025年9月16日截止;
3.函评初审:预计2025年9月20日开始,10月中下旬发布三 等奖及晋级线下决赛名单。
4.线下决赛:预计2025年11月15日。
5. 已获往届比赛特等奖和一等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赛,一 经发现将取消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二、竞赛规则
(一)竞赛过程
专家委员会根据作品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独创性和逻辑性、 创新性和先进性、可行性和经济性、以及完整性等对作品进行 初审及决赛答辩,并提出确定获奖名单。
(二)评审方式与评分标准
1、作品提交:参赛队伍作品的提交截止时间为2025年9月16日23:59分。以发送邮件的显示时间为准,未按时通过邮件提交作品视为放弃,多次发送邮件以截止时间前最后一封为准,邮箱为gongchengrehuaxue@163.com。
2.专家初审:2025年9月20-10月31日,举行专家函评,确 定大赛三等奖和入围决赛作品名单。
3.作品公示:通过初审的作品,在竞赛官网公示3天。
4.决赛答辩:拟定于2025年11月15日举办决赛,采用线下 答辩形式。
5.评分标准: 函评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其中工程热化学领 域相关性20分,科学性或先进性30分,减碳效果30分,推广应 用可行性10分,文字表述10分。决赛答辩,专家根据答辩学生 成果汇报和回答专家提问等情况打分。
(三)奖项设置
本次竞赛设置拟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 等级的获奖比例及奖金由竞赛委员会根据参赛规模的实际情况 确定。
(四)竞赛结果公示
评审结束后,竞赛结果在https://icet.syuct.edu.cn公示 5天,供公众监督、评议。
三、其他事项
(一)研究生参赛组建议同时参加“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双碳 ”创新与创意大赛”的第八赛道“双碳+工程热化学”,大赛 网址:https://cpipc.acge.org.cn/cw/hp/
2c90800c8093eef401809d348f8b0653大赛要求:研究生作为队 长注册,且本科生比例不高于50%。
(二)参赛选手需服从大赛组委会具体安排,作为队长,每人 只能负责一个项目,作为参与者,每人不能参与超过两个。
(三)领队须知:各参赛院校可按需求指派领队一名,具体负 责本校参赛组织工作。
(四)选手须知:
1.所有寄送至竞赛组委会的作品及相关资料概不退还。
2.所有参赛作品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否则引起的法律纠 纷及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组委会将取消作品的参赛资格。
3.组委会有权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在媒体上的宣传、出版
发行、展示等非商业活动。
4.组委会保留对大赛条款的最终解释权
(五)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1.联系人杨老师:0416-3400261
2.联系地址:渤海大学松山校区创新创业学院世范楼203 室。
3.为方便后续沟通交流,请参赛团队务必加入校赛联络
群,并关注通知!(校 QQ 群:964026334,入群申请及备注为 学院首字-姓名。) 以上QQ群参加比赛的同学一定要进!其他未尽 事宜会在群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