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省第五届智能制造科普创意创新大赛省赛
比赛时间:2024-11-18 00:00 至 2024-11-18 23:59
主办方:渤海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竞赛简介
各学院、各部门:《2024年辽宁省第五届智能制造科普创意创新大赛》由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财政厅主办,沈阳科技学院承办。近年来,“智能制造”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并逐渐深入到全球制造业的各个角落。预计到2024年,中国的智能制造业有望实现更显著的发展,智能制造企业预计将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巩固智能制造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辽宁省作为智造强省,这里的“智”代表了智能的“智”。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中,该省特别强调了智能化改造和数字赋能的重要性,明确将“智能制造”作为推动省域发展和振兴的关键方向。高校作为人才阵地,需要为智能制造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应动员和激励高等院校和学生积极参与新技术在智能制造中深度应用研究和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的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意水平。现结合实际,正式将竞赛实施方案和我校报名要求转发给全校师生。请相关学院根据要求认真准备、积极参赛。创新创业学院2024年9 月 14 日辽宁省第五届智能制造科普创意创新大赛实施方案一、竞赛规程(一)竞赛名称2024年辽宁省第五届智能制造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二)竞赛目的与意义高校作为人才阵地,需要为智能制造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应动员和激励高等院校和学生积极参与新技术在智能制造中深度应用研究和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的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意水平。(三)参赛对象与要求1、参赛对象:渤海大学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涵盖本科)2、竞赛形式:分初赛(校赛)和复赛、决赛进行,参赛选手可采取个 人参赛或小组赛(每组不超过 3 人)形式参与,最终作品按照初赛、复赛、决赛成绩成绩,最终决出一、二、三等奖。3、所有参赛者均须以所在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参赛。(四)竞赛内容与方式内容:1.智能制造模型原创作品(3D OUTLOOK)参赛作品的创作要以提高广大师生对智能制造业的模型展开充分的想象,通过充分研究后,围绕智能制造的特征和模式,孪生支持制造商对制造资产、产品和流程进行建模,并以3D打印、全息投影、激光雕刻等形式呈现。需具备审美性、普及性和实用性。展现形式为原创实物作品,网上报送原创作品的视频路演或图片和作品设计说明书。2.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作品(IM DESIGN)通过提出智能制造原创创意,设计出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硬件研发、智能软件设计、数字建模仿真、人工智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机器人研发等方面的智能制造创意作品,需要设计出效果图或实物。主要展现形式包括设计作品演示视频、设计说明书等。3.智能制造精益管理作品(CO MANAGE)参赛作品需要结合自主计划创办的智能制造类企业,提出完善的智能制造管理流程,依照广泛的精益管理法则,提出详细的管理细则和解决方案。主要展现形式包括管理策划书、管理者出镜进行短视频讲解等灵活形式。方式:1.参赛作品准备阶段即日起至2024年10月11日完成参赛作品,参赛学生需在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共享平台注册报名并上传作品,网址为http://cxcy.upln.cn/)。各高校无需向组委会邮寄纸质版作品。2.各参赛高校内部初审、酌情组织校赛在本年度竞赛中,每校限报50件作品,上一届竞赛获得优秀组织单位高校限报60件作品。各高校酌情组织校赛,于10月18日前,按照竞赛作品要求对本校作品进行审核,审核后在管理平台“项目审核”处点击“同意”“项目推荐处”点击“推荐”后视为有效且晋级省赛作品。3.评审10月21日至10月28日,依据评审标准,由评审专家对作品进行打分。专家通过评审申报材料确定入围决赛作品,入围作品由专家通过答辩确定其最终获奖等级;其余作品通过专家对作品的制作情况最终确定其获奖等级。具体时间安排将视情况另行通知。(五)竞赛时间及报名方式报名时间:2024 年 9 月 14 日-2024 年 10 月 11 日。学校审核时间:10 月 11-10 月 18 日初赛-复赛-决赛:2024 年 9 月 14 日-10 月 28 日。报名方式: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开通网上大赛报名渠道,参赛者在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http://cxcy.upln.cn)和学校系统(http://cxcygl.bhu.edu.cn/)报名, 两平台信息必须保持一致,上传报名所有参赛者均须以所在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参赛。二、竞赛规则(一)竞赛规则1.所有申报项目必须是2024年1月1日以后研究或制作的成果,且未参加过本赛事的前三届比赛,组委会将对作品进行查重,一经发现有以上行为,将取消参赛资格并通报所在高校。所选项目作品必须由学生作者本人提出、选择或发现,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无知识产权争议,模仿、抄袭他人作品,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全部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3.提交的申报材料须完整,信息真实可靠。4.具体提交材料,作品的全部资料图片、视频、动画、作品说明书、管理策划书等。(二)评审方式与评分标准评审专家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主要从设计作品的命名、设计制作、创新性对作品进行评审,同时,结合选手答辩表现最终确定获奖等级。具体评分标准如下:1.智能制造模型原创作品(3D OUTLOOK)(1)创新性(25分)1.1 设计理念的独创性(10分)1.2 技术应用的创新性(10分)1.3 解决方案的创新性(5分)(2)实用性(15分)2.1 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5分)2.2 模型的可操作性与易用性(5分)2.3 模型的可扩展性与兼容性(5分)(3)技术成熟度(15分)3.1 技术的先进性(5分)3.2 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5分)3.3 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性(5分)(4)设计与工艺(15分)4.1 设计的美观性与合理性(5分)4.2 工艺的精细程度(5分)4.3 材料的选择与应用(5分)(5)环保与可持续性(10分)5.1 设计的环保理念(5分)5.2 模型的能源消耗与排放(5分)(6)文档与说明(10分)6.1 设计文档的完整性(5分)6.2 操作说明的详尽程度(5分)(7)团队合作与项目管理(10分)7.1 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协作(5分)7.2 项目管理的规范性与效率(5分)2.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作品(IM DESIGN)(1)创新性(30分)1.1设计理念的原创性:作品是否具有独特的创新理念,能否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提出新的解决方案。(10分)1.2技术创新:作品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提升智能制造的效率和质量。(10分)1.3应用创新:作品是否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创新的思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0分)(2)实用性(20分)2.1可行性分析:设计作品是否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包括技术、经济、市场等方面的可行性。(10分)2.2用户体验:作品是否充分考虑了用户的实际需求,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操作简便、直观。(5分)2.3效益评估:作品在实际应用中是否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分)(3)技术性(20分)3.1技术成熟度:作品所采用的技术是否成熟可靠,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10分)3.2技术难度:作品在技术实现上是否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能够体现设计者的专业水平。(5分)3.3技术优化:作品在技术实现过程中是否进行了优化,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效率。(5分)(4)美观性(10分)4.1设计美观:作品在外观设计上是否美观大方,符合现代审美趋势。(5分)4.2界面设计:作品的用户界面是否简洁明了,操作直观易懂。(5分)(5)环保性(10分)5.1环保材料:作品在制造过程中是否使用了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5分)5.2节能减排:作品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具有节能减排的效果,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5分)(6)文档规范性(5分)6.1文档完整性:作品文档是否包含所有必要的部分,如设计说明、技术文档、用户手册等,且内容完整无遗漏。(3分)6.2格式规范性:文档格式是否规范统一,符合行业或学术标准,如字体、字号、排版等是否一致,易于阅读和理解。(2分)(7)团队合作与项目管理(5分)7.1团队协作:团队成员之间是否能够有效沟通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3分)7.2项目管理:项目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时间管理和资源分配是否合理。(2分)3.智能制造精益管理作品(CO MANAGE)(1)项目背景与目标(10分)1.1项目背景描述(3分)清晰阐述智能制造与精益管理的背景及其在当前制造业中的重要性。1.2项目目标设定(3分) 明确项目实施的具体目标,包括预期达成的智能制造水平和精益管理效果。1.3项目范围界定(2分)确定项目实施的范围,包括涉及的部门、生产线或产品种类。1.4项目预期成果(2分)预期成果应具体、明确,包括但不限于生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质量改进等。(2)精益管理策划方案(30分)2.1策划方案概述(5分)简要介绍策划方案的核心思想和总体框架。确保策划方案与项目目标紧密对应。2.2智能制造实施策略(10分)描述智能制造技术的选择与应用,包括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等。2.3详细说明技术实施的步骤、时间表和责任分配。(3)精益管理实施策略(10分)3.1阐述精益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如5S、看板、持续改进等。(5分)3.2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5分)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风险评估应全面,应对措施应具体可行。(4)实施计划与时间表(15分)4.1实施步骤(5分)详细列出项目实施的具体步骤,包括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确保步骤清晰、逻辑性强,便于执行和监控。4.2时间表(5分) 制定详细的时间表,明确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和关键里程碑。时间表应合理,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4.3资源配置(5分)明确项目实施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设备、资金等。描述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方法,确保资源利用最大化。(5)评估与改进机制(15分)5.1评估体系(10分)设计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指标和方法。评估体系应全面、客观,能够真实反映项目实施情况。5.2改进机制(5分)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6)总结与展望(10分)6.1项目总结(5分)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包括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总结应客观、全面,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6.2未来展望(5分)针对项目实施结果,提出未来进一步优化和发展的方向。展望应具有前瞻性,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战略规划。(7)附录(10分)7.1参考文献(5分)列出策划书编写过程中参考的文献、资料和数据来源。参考文献应规范、可靠,便于读者进一步查阅。7.2附件(5分)提供项目实施所需的各类附件,如图表、流程图、技术文档等。 附件应清晰、完整,便于理解和应用。三、其他(一)联系人及联系方式1.联系人:李旭梅老师 联系电话:0416-34002612.联系地址:松山校区创新创业学院师范生技能训练中心 203 室3. 为方便后续沟通交流,请参赛团队务必加入校赛联络群 并关注通知(QQ 群 6 2 4 5 9 1 1 9 7入群申请及备注须为学院首字-姓名)请按要求加群并关注群内后续通知!(二)选手须知1.所有寄送至竞赛组委会的参赛作品及相关资料概不退还。2.所有参赛作品必须是具有作者独立知识产权的、未发 表过的原创作品。否则引起的法律纠纷及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组委会将取消作品的参赛资格。3.组委会有权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在媒体上的宣传、出版发行、展示等非商业活动。4.组委会保留对大赛条款的最终解释权。